raybet最佳电子竞技平台9月20日晚7点30分,夜幕降临,在绚丽的灯光效果之下,“学用千万工程 礼赞丰收中国”“城乡融合 共享丰收”在震旦大楼外立面上交替出现。黄浦江边,30位驻村指导员、村书记、农民代表、人大代表,还有众多市民在现场共同见证2024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海主会场活动的开启。
9月22日(农历秋分)是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农民齐聚庆丰收的联欢会,也是全民参与享丰收的嘉年华。今年,上海聚焦“学用‘千万工程’礼赞丰收中国——城乡融合,共享丰收”主题,首次将主会场活动搬进市区,选址浦东新区世纪公园音乐广场,让城乡居民更加全面、快捷地关注、参与丰收节。
庆丰收活动分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个篇章,发布多个硬核农业科技成果,彰显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上海力量,也有美丽乡村休闲旅精品线路推荐,邀请更多市民走进乡村、爱上乡村,还有琳琅满目的优质地产农产品及非遗体验摊位,让优质农产品出村进城,走上市民餐桌。
“作为大都市里的稀缺资源,乡村正发挥多元功能复合,逐渐成为城市核心功能的承载地、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冯志勇表示,将紧紧围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稳定安全供给,全力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进一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擘画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新图景。
上海坚持国家战略牵引,推动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和高端示范引领,不断优化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生态,涌现出一批农业科研成果。
来到产业链最前端,种源被视为农业的“芯片”。作为全国稻米消费的高地,上海高品质育种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完成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的测序与解析,水稻杂种优势解析、功能基因挖掘以及以导航育种为代表的现代育种技术也有长足发展,有效助力全球育种进步。
在本次庆丰收活动上,“申优28”“嘉禾优175”等优质水稻品种发布,成为春耕篇的一大亮点。“申优28”是上海第一个国审杂交粳稻品种,具有稻米品质优、高产稳产、抗稻瘟病等特性,经农业农村部专家组织实割测产验收,平均亩产868.7公斤,是上海地区单季晚稻产量最高纪录保持者。
在种子工程技术上,科研人员建立起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解决了亲本质量差、制种效率低、产量低和效益低的重大难题。“我们在制种的各个环节配置农机,全程机械化率达到90%,节省了一半的劳动成本。种子价格低了,农户愿意种,种子公司也有动力推广销售。”上海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市农科院作物所所长曹黎明说。
2024年4月农业农村部确认“申优28”为超级稻,它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粳粳型杂交的超级稻品种,推广面积已超过30万亩。随着制种面积扩大,预计明年有望突破40万亩甚至更多。2023年,在申优系列杂交粳稻研究过程中诞生的“杂交粳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上海粳稻研究在全国主要农作物发展中发挥了支撑作用。
“嘉禾优175”是利用籼粳交和基因组学等技术联合选育而来,在长江中下游可作一季中稻种植,也可作单季晚稻种植的特优质籼粳杂交新品种,长势长相、丰产性、抗病性等综合表现优良,在实现超级高产的同时,米质达到部标二级米的标准,2023年11月通过国家级新品种审定。
目前,它在上海、安徽、江西、湖北、浙江等地正进行多点示范,为大面积推广做好准备。该品种生产的大米已由上海荃芯农业带回上海市场,服务广大市民消费。
餐桌上较为常见的蔬菜西蓝花,育种也有了突破。它原本是舶来品种,生产用种长期严重依赖进口,国内缺乏优质的杂交品种,生产上亟需耐寒性强、抗病性强,适宜本土栽培的品种。
市农科院牵头实施国家西蓝花育种联合攻关课题,经过十多年科研攻关,成功育成适合长江流域栽培的自主知识产权西蓝花品种“沪绿70”。因抗逆优质、适应性强、商品性好,该品种受到长江经济带主产区种植户的喜爱,以及主销区消费者的青睐,在湖北、浙江、江苏、安徽、河北、甘肃、河南等地均有示范种植。
最近,市农科院与湖北隆芯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成果转化合同,该品种标的金额为500万元,创下国内十字花科蔬菜新品种转让费新高。预计未来六年内,在我国推广面积可达10万亩次,十年内将达到30万亩次,将部分替代市场现有的进口品种。
好种子是源头,要转化为好产品,中间的产业化路径,是实现育种价值的关键所在。围绕这一目标,上海正加快种源农业布局,计划培育5—8家行业领先的特色优势种业企业,依托“张江种谷”、上海农业科创谷、长三角农业硅谷建设,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种业产业孵化基地。
目前,上海已有持证种业企业158家,5家企业、3家专业化平台入选国家种业阵型,“育繁推一体化”企业3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家,上市企业2家。上海中科荃银牵头的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2023年被评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标杆联盟;上海惠和种业公司“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高质量发展管理模式获得2023—2024年上海市质量金奖。
“小农业”里蕴藏“大世界”,建设农业强国更加强调的是在全球农业发展方向的竞争力和引领力。汇聚人才、科技等要素的上海,正立足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供给侧发力,需求侧做文章,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创新生态。
投资促进方面,相关工作成效显著,投资领域不断拓展,项目数量不断增加,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不断完善,全市农业农村投资促进工作进展稳定有序。
值得一提的是,从过往数据来看,上海农业农村领域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活跃感”持续走热。2023年全年农业农村完成投资首次突破200亿元。
今年2月的2024上海农业农村投资促进大会上,相关部门就表明决心:要瞄准行业龙头、独角兽、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等企业主体,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点对点精准招商。
在丰收节现场,市农业农村委和同济大学、市农科院、中铁一局、北京微普宏福、农行上海市分行、中电工程华东院、上海仪电集团、商汤科技等签订合作发展框架协议,立足上海自身优势和产业特点,从顶层设计出发,充分发挥合作各方在资金、技术、人才、服务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共同提升上海智慧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发展高端农业、精品农业和品牌农业。
从投融资到技术研发,再到成果运用和转化,发展高质量农业是个长链条、多环节的过程。这几年来,在多方紧密协作下,一些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成果,已经逐渐飞入百姓家。
比如,农产品拥有了自己的“身份证”——“申农链”溯源码。此前,上海农业领域已经开展“申农码”应用。基于农事生产数据上报,实现优质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流程追溯。今年,“申农码”升级到了“申农链”,市农业农村委、市数据局、各涉农区基于上海市政务区块链底座,协力打造了“区块链+优质农产品”(申农链)应用场景,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为生产力注入新动力,构建可信、透明、高效的数据共享与追溯机制。
经过相关技术验证和储备,“申农链”首先在西瓜这一农产品上落地,聚焦“南汇8424西瓜”地理标志范围,实现38家农业生产主体全覆盖。之后,金山小皇冠、马陆葡萄等农产品也陆续上链。
市民用随申办、支付宝或者微信扫一扫,就可以看到产品相关信息,实现优质农产品从种源、种植、采收到认证、监管等的全过程追溯,让生产者有更多获得感,政府部门管理更高效,市民也能够明明白白消费。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要求“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
近年来,上海结合农户自身条件和增收致富需求,选择合适的联结纽带,探索城乡融合发展利益共享分配,推动城乡共生、共同繁荣的融合发展模式。
活动现场的城乡融合发展共享仪式,给出了生动的实践案例。比如,良元联合体与联合体成员代表共享联合体分红,实行“定制+分红+保障”的收益分配模式,通过订单式生产、收入二次分配等方式,提高了农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国企、民企也与村集体牵手,让乡村价值得到系统性开发。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清美集团,浦东新区腰路村全力发展蔬菜产业,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随着清美工厂、清美基地、清美鲜家、清美公寓等项目落地,腰路村村民有了更多就业机会,打造了一条以“薪金+租金+二次分配”的农民增收渠道。
石湖荡镇与国盛集团开展了以“浦江之首”为支点的乡村振兴深度合作,合力建设“浦江之首1800亩·生态人文乡旅融合社区”,打造“荡里有米”IP和“荡里有米产业社区”,利用乡村闲置资产、老旧资产打造农文旅业态,带动新老村民创业与就业,让村民与创客实现了“双向奔赴”。
产业发展,乡村也就“活”了起来。在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下,沪郊乡村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让城里人愿意走进来、留下来。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拥有各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位799个,接待游客超过2100万人次。
今年丰收节活动当天,2024上海美丽乡村休闲旅精品线路同步推出,向城乡市民发出诚挚邀约。10条精品线个涉农区,基于地域文化及产业特色进行主题划分,包括生态乡村、乐动乡村、艺术乡村、稻米探索,以及寻乡美食之旅五大类,串联起当地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和现代农业产业。
比如寻乡美食之旅,作为市级线路,它跨涉上海多个区,涵盖嘉定愚农庄园、嘉定沥江生态园、青浦花田里、青浦联怡枇杷乐园、松江云间客栈、松江八十八亩田等点位,向市民推介地道本帮、舌尖美味。
通过这些线路,游客不仅能体验到乡村自然之美,还能参与各类农事体验活动,亲身体验农耕文化,感受宜居宜业宜游的上海特色乡村风貌,共享乡村振兴发展成果。
当前,上海正进一步促进商旅文体展联动,吸引扩大消费。市民最为日常的“吃”,成为很好的引子。
近年来,上海聚焦促进消费,加快推进品牌强农,提升农产品价值,培育南汇水蜜桃、松江大米等15个区域公用品牌和清美、松林等26个企业品牌,组织参加绿色食品宣传月、有机博览会等活动,设立“鱼米之乡”、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等市场专区,促进农户有效对接市场,提升优质农产品价值,促进农民增收,让市民便利购买更高品质的农产品。
今年丰收节,也将促消费作为节日活动的重头戏。聚焦中秋、国庆“双节”消费旺季,开展融合线上线下、贯通多元场景的促消费活动,让更多优质的农产品出村进城,走上市民餐桌。
主会场广场边的银杏大道设立了丰收市集,来自9个涉农区的农业经营主体、涉农国企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海洋大学等多家主体参与,带来了地产农产品、乡土特色食品、乡村工匠和非遗传承、科研成果、乡村振兴金融产品等,并开展现场体验活动。
摊位上产品琳琅满目,既有崇明大米、施泉葡萄等市民熟悉的地产品牌农产品,也有藏红花面膜、南汇水蜜桃果啤、稻米手工皂等深加工产品。
上海现代农业产业园(横沙新洲)展位上,展出了稻鳖共生立体种养的生态大米和甲鱼。目前园区已打造出上海面积最大的稻鳖共生立体种养基地,总量超过9000亩。9月23日,园区万亩生态和有机水稻开镰,收割以后进行晾晒、烘干和筛选,并采用国际先进加工设备,全自动化精控技术加工成优质大米。
在上海海洋大学展位上,白壳的大闸蟹——“白玉蟹”引得不少市民称奇。2016年,吴旭干教授团队在上海崇明和江苏兴化首次发现了白壳扣蟹,经过筛选亲本蟹、构建育种基础群体等连续四代选育,形成稳定的品种,目前已有500亩的养殖面积。
展位工作人员介绍,和普通螃蟹相比,白玉蟹的肉质偏甜。团队投喂了精心研制的饲料,蟹黄虾青素含量更高。之后,团队将通过基因组选育技术,加快育种研究的步伐,选育出体型更大的白玉蟹,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这口鲜味。
“今天逛市集,刷新了我对上海乡村的印象,以后有机会跟家人多去转一转、看一看。”逛公园偶遇市集的陈女士说,浏览了一遍现场展板,她深刻感受到上海农业的蓬勃发展和乡村的崭新面貌。
据悉,聚焦“金秋消费季”,活跃城乡市场,“丰收市集”将持续至9月30日,让市民一站式买到地产好物,近距离享受到乡村振兴的最新成果。
本文由:雷竞技raybet医疗器械医院诊断设备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