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多米尼克医疗合作拓宽当地民众“生命通道”

  新闻资讯     |      2024-06-15 14:18

  新华社罗索3月24日电(记者赵凯 吴昊王朝)首例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首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首例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等……多项医疗领域“零”突破在加勒比岛国多米尼克一一实现。这些近年来中多医疗合作的重要成果正不断拓宽当地民众的“生命通道”。

  多米尼克地处东加勒比海向风群岛东北部,是人口不足10万的岛国,医疗条件十分落后。受益于中多医疗合作持续深化,位于多米尼克首都罗索的最大医院中多友谊医院(前“玛格丽特公主医院”)在2016年至2022年期间完成了现代化改扩建,同时一批批中国医疗队从2018年开始来到这里,帮助当地医生提高医术,精心治疗当地患者。

  记者了解到,中多友谊医院的前身设施陈旧、科室不齐,难以满足当地医疗需求。2016年,湖南建工集团承建的该医院维修扩建项目开工,建设者们先后克服登革热疫情、超强飓风“玛利亚”袭击和新冠疫情等困难,使项目在2022年8月顺利移交多方。

  崭新的中多友谊医院总建筑面积2.63万平方米,配备了核磁共振、X光机、海扶刀等先进设备。2022年11月,医院维修扩建项目团队荣获多米尼克国家杰出贡献荣誉勋章。多总理斯凯里特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赞这家医院是“加勒比地区最先进的综合性医院之一”。

  在中多友谊医院,当地心血管医生蕾切尔·安德鲁告诉记者,3年前,当地人做心脏检查还要出国才行,很不方便。在中国援多医疗队帮助下,2021年医院首个心血管内科终于成立。第六批援多医疗队成员、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骆志鹏说,心血管内科建成后,当地开始规范用药,新增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等检测设备,极大地丰富了诊疗手段。

  3月4日,在多米尼克罗索的中多友谊医院,援多医疗队成员、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骆志鹏与当地医生共同诊疗。新华社记者王朝摄

  第六批中国援多医疗队是去年11月来到中多友谊医院的。2018年以来,先后有数十名来自心血管、眼科、泌尿外科等领域的中国医生来到这里。截至目前,他们收治的住院病人达3151例,接待门急诊病人21873例,开展大小手术1183例,抢救各类危急重症病人478例。他们以仁心仁术治雷竞技APP官方病救人,架起了中多友谊之桥。

  多米尼克没有泌尿科医生。医疗队成员、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李炳坤现在是多米尼克唯一的泌尿科医生。他经常需要在凌晨到医院处置一些紧急病患。“工作很忙很累,但也很有成就感。能帮当地病人解决病痛折磨,看到他们病愈后脸上的笑容,我觉得一切都值。”

  在眼科,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眼科主治医师鲁志卿和当地医生梅迪纳正在接诊病人。梅迪纳指着诊室内中国捐赠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和眼压计等设备告诉记者,这些有助于及时精确评估病人青光眼和眼底视网膜疾病等常见眼科疾病的情况,可以有效救治更多病人。

  一名60岁当地眼疾患者告诉记者,他在嚼东西时都会流眼泪,这一直困扰着他,在这里他被确诊得了一种罕见眼疾。但他表示,“有中国医疗队,有新的设备和药品,相信他的眼疾一定会痊愈”。

  多米尼克总理斯凯里特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正是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多深化医疗合作,我们的医疗服务质量才得到了显著改善。”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本文由:雷竞技raybet医疗器械医院诊断设备公司提供